查看原文
其他

一寸山河一寸血:上海1937的四个故事

馒头说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这篇文章用来写这场会战(1937年的8.13淞沪会战),还是篇幅太少了。所以还是只写了冰山一角,很多都来不及写。——作者 馒头大师


1. 八字桥


      1937年8月13日中午,孙元良下令,先头部队汇报抵达位置。孙元良,黄埔一期毕业,中央军第88师师长,在8月12日率全师搭乘火车抵达上海。他心底里知道,如果哪场战争蒋介石一上来就要调用他这支部队,那说明校长一定是下了大决心了。因为他的部队不是一般的部队,也不是一般的中央军,是中央军王牌中的王牌。


孙元良。后来生了个当演员的儿子,叫秦汉。

 

       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蒋介石的算盘是借助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训练60支德式步兵师。但时间紧迫,到卢沟桥枪声响起时,只训练出了20个师。而在这20个师中,由原中央警卫第一师改建的第87师,中央警卫第二师改建的第88师,以及在这两个师补充旅基础上建立的第36师,德国化最彻底。

 

       以孙元良的第88师为例,师以下辖两个旅,旅下辖两个团,团以下的营、连、排、班均为三建制。团一级有自己的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通信连,一个特务连,一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而师一级更是拥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特务营、卫生队。全师配德式钢盔,绝大多数配纯德式毛瑟步枪,轻机枪用的是捷克造,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这些配置和装备,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已是顶配。



中央军的德械师

 

       为了在上海大干一场,蒋介石甩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就这样,在8月12日前后,从苏州、无锡到上海的公路上,全都是装满士兵的卡车,所有通往上海的火车也停止了客运,被辟为运兵的专列。


       8月12日那天的清晨,上海市民从睡梦中醒来,忽然发现窗外的马路上,全都是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从1932年之后,上海市民就再也没有在自己的城市看到过自己的正规军了。

 

       一时之间,街头巷尾的老百姓们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在传播这样一条信息:终于要打小鬼子了!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而等待变成现实的那一根导火索,在1937年8月13日下午3点终于被点燃。孙元良在8月13日得到的汇报是:523团1营营长易瑾,率全营进驻了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规定的中日停火线:八字桥。

 

        随后,易瑾就发现了迎面扑来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双方军队迎面撞了个正着,几乎都没有犹豫,同时开火。按照原定的计划,全面总攻其实应该是在8月14日,但因为这次遭遇战,历史被定格在了1937年8月13日。


2..高志航和阎海文


        1937年8月14日下午,高志航听到了笕桥机场拉响了防空警报。高志航,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防空警报拉响的时候,第四大队第21中队的9架飞机刚刚降落,而第22中队和第23中队正准备降落。


高志航

 

       防空警报拉响的原因,是笕桥机场上空出现了9架日本“九六式轰炸机”——他们是来报复的。8月13日,国军88师523团1营在八字桥的遭遇战中与日军交上了火,但陆上战斗还没全面打响。所以,“淞沪会战”先正式开打的,其实是中日两国的空军。

 

       8月14日凌晨到上午,中国空军出动飞机76架次,轰炸了日本在上海的司令部,码头,仓库和舰船。这都是完全按照张治中的部署来的。因为在蒋介石问他上海攻略时,他的回答就是:首先出动空军,拔掉对方的重要据点。

 

       尽管日军对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有一定思想准备,但首先进攻的是中国空军,他们却很意外——在他们眼里,孱弱的中国空军,居然敢主动向大日本帝国的空军挑战?

 

        在1937年,中日两国的空军实力对比是这样的:日本拥有91个飞行中队,各类作战飞机2100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3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相差7倍。

 

        所以,日本对于中国敢先出动空军轰炸感到恼羞成怒。在8月14日下午,日军先后出动两批轰炸机,准备炸平笕桥机场,将中国空军的有生力量摧毁。

 

       在防空警报中,高志航命令第21中队重新起飞,正准备降落的第22和23中队也放弃降落,进入战斗队形。

 

        随后,他跳上了自己的“霍克-3”攻击机,带着两架僚机升空,直扑日机编队。

 

        嚣张的日本攻击编队连战斗机护航也没有配备,顿时陷入中国战斗机的围剿之中。高志航作为大队长,率先击落日方一架敌机,成为中日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击落日军飞机的中国飞行员。


表现当时空战的油画。高志航驾驶的是向美国购买的“霍克-3”战斗机,“IV-1”为第四大队一号机,是高志航的座机

 

       8月15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从马鞍群岛附近的“加贺”号航母上起飞了16架轰炸机和29架战斗机,再次奔袭杭州。高志航率第四大队起飞迎敌,又打下日机3架。那一天,中国空军第四、第五大队一共打下17架日本飞机。8月16日,又击落日机8架。

 

        “淞沪战役”开战才几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木更津和鹿屋两个航空队,竟然在他们本以为“不存在”的中国空军面前,损失了一半最新式的“九六式”轰炸机,且对战略目标的打击根本不能完成。

 

        在“巨大的耻辱”面前,木更津航空队联队长石井义大佐,剖腹自杀。


        与日本在飞机数量上的劣势相比,中国最吃亏的还是工业制造能力——我们根本造不出飞机。在日本不断研发和制造更新式的飞机背景下,中国所有的飞机包括零件都来自于外国采购,本身没有任何制造能力。换句话说,打一架就少一架。在最初的交手之后,中国空军飞行员每一次驾机升空,往往要单挑对方10架甚至20架飞机。

 

由日本三菱重工自主研发,1940年开始服役的“零”式飞机是二战中日本著名的战斗机,曾以优越的性能成为中国空军心中的阴影,也给美国空军制造了很多麻烦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飞行员可能都知道自己的必然结局——殉国。1937年11月28日,日军空袭兰州机场,高志航冒着轰炸奔向自己的座机想升空迎敌,最终被炸死在机舱内。

 

       不仅仅是高志航。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在开战一年内,全部殉国。而中国空军第一批精英,几乎没有一个人活过1938年。在“淞沪会战”中,还有一个中国飞行员的名字值得铭记——阎海文。

 

       1937年8月16日,“淞沪会战”开战的第四天,隶属中国空军第五飞行大队的阎海文奉命轰炸日军驻上海司令部。在完成轰炸任务的返航过程中,阎海文的5210号座机被日军地面高炮击中,他被迫跳伞,却因为风向变化,落入了日军阵地。

 

        大批的日军围了上来,他们希望能活捉一名“支那飞行士”,看看到底他们到底有什么能耐,居然能击落大日本帝国的飞机。

 

       阎海文身边只有一把手枪,他在日本士兵的“投降”喊话中,举枪击毙了5名日本士兵,然后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颗子弹。


        21岁的阎海文在自尽前,喊了一句:“中国没有做俘虏的空军!”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的随军记者木村毅吃惊地目睹了这一幕,并写成了报道发回国内。在报道的最后,他写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笕桥航校第十二期毕业合影,其中白色十字架标记的飞行员,全部殉国 


3. 宝山

 

      1937年8月21日凌晨,胡家骥的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胡家骥是第36师216团的团长,黄埔五期毕业生。他率领的这个团,是攻打上海汇山码头的主力团。汇山码头处于日军防线的关键位置,将是他们增援部队上岸的一个重要据点。

 

        但总攻发动一个多小时后,216团连汇山码头前的唐山路日军防线都冲不过去。盛怒之下的胡家骥把2营做预备队,3营做侧翼,自己挥着手枪,亲自率1营冲了上去,最终一鼓作气冲过了火力交织的唐山路,来到了汇山码头的大铁门前。然而,在那里又被码头里面布置的日军火力压制。

 

        “此时不报国,还等什么时候?!”胡家骥大吼一声,第一个带头爬上了铁门,后面的士兵一看团长如此拼命,也争先恐后地踏着战友们的尸体,拼死往里攻击。

 

       然而,身中五枪不下火线的胡家骥在率团冲进大铁门后,却遭到了来自港口的日本军舰的炮轰,在付出了500多名兄弟的生命之后,只能退了出来。


 

       胡家骥最终捡回了一条命。他知道他还算幸运的,多少和他一样的军衔甚至比他军衔还高的兄弟,连同千千万万的士兵,已经在总攻开始后的近10天里失去了生命。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所遭遇的挫折,其实折射出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问题首先体现在装备上。中国军队除了那几支德械师之外,绝大多数部队武器配备和火力输出都远逊于日军,面对据守在钢筋水泥碉堡里的日军,除了人肉冲锋之外,基本拿不出其他办法。

 

        在8月14日战端初开时,张治中就制定过一个“铁拳计划”——按照德军作战样式,组织一个500人的突击敢死队,直扑日军指挥部。但在实际攻击过程中,抱着必死决心的中国士兵却因为没有重武器,始终无法突破日军的碉堡火力封锁,每前进一步都要用战友的尸体铺路。最终,突击队全军覆没,带队的刘宏深营长殉国,阵亡时年仅28岁,结婚还没满百天。


日军用军舰运送来增援的坦克。日军坦克其实铁皮不厚,但在火力孱弱的中国士兵面前,已经是一头头怪兽


       在整个“淞沪会战”中,中国的步兵基本上不知道怎么和坦克战车进行协同作战。坦克战车手们认为步兵老是躲在自己后面而不懂得火力掩护,而步兵们认为,你坦克自己有装甲,为什么不让我们躲,还要我们配合掩护?


这是张日军拍摄的照片:淞沪会战的市区战中,一辆孤零零的中国坦克,还是毅然决然地向日军阵地发动进攻

 

       同样成问题的还有“步炮协同”。为了打上海,蒋介石也派出了自己最好的炮兵团。但是在攻击时,炮兵和步兵却缺乏实战协同演练,最终往往是步兵在没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向敌方阵营发起冲锋。还有就是从指挥官到士兵暴露出的现代化战争经验不足的问题。


桂军当时在地方军中装备也算出色的,配备的是英式钢盔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中国军队的斗志毋庸置疑,却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巨大的伤亡。按照第九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史说的回忆:“一个团整整齐齐上去,两天之后,就留下了几副伙食担子。”

 

       其实何止是一个团。当时中央军一个师上去,能顶一个星期,杂牌军一个师上去,可能三天就被打残了。连见多识广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也忍不住感叹:“淞沪战场真是一个血与肉的大熔炉。”

 

       “淞沪会战”开战十天,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张治中又急又愧:在上海的中国军队一开始的数量是日军的十倍之多,虽然猛攻猛打,却始终无法实现突破,最终让日军固守待援的战略意图实现。

 

       为此,蒋介石把自己着力培养的亲信陈诚也调了过来,担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实际上已经负责指挥“淞沪会战”。

 

       1937年9月7日凌晨,姚子青最后望了一眼上海宝山县城。姚子青是98师583团3营的营长,他得到的任务,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任务:“死守宝山”。


姚子青

 

       当“淞沪会战”打到快一个月的时候,中国军队在初期建立起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随着拥有巨大优势的日军大部队源源不断的增援,中国军队的多处防守阵地被突破,日军的登陆地点很快就要连成一线。

 

        而宝山,就是登陆地点中的一个关键枢纽。自9月5日凌晨开始,日军在舰炮和飞机的协助下,调集大量坦克猛攻宝山城门。姚子青率全营500多人死守不退。久攻不下的日军开始发射大量燃烧弹,宝山县城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姚子青告诉残存的全营士兵:“人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死的,但好汉死要死出个样子。今天,三营谁也不许后退一步,谁也不许苟且偷生,让日本人看看咱中国人的骨气!”

 

       每一个士兵都遵从营长的教导,即便在日军攻进县城后,依旧依靠每一个屋顶,每一条街巷,每一堵断墙,与日军展开巷战。子弹打完了,就用砖头,用木棒,甚至用牙齿咬。最终,除了一个奉命出城报告战况的士兵外,自姚子青以下,3营全体殉国


日军步兵炮在巷战中抵近射击中国士兵构筑的街垒


       在罗店,中国军队最渴望的其实是拼刺刀,因为那会将双方在火力上的差距缩到最小。所以那在罗店阵地上,曾出现过上千人规模的肉搏战——浑身负伤但双眼血红的中国士兵们一听到号声,依旧如同猛虎一般冲出战壕,扑向日军。排长牺牲,连长带头冲,连长牺牲,营长带头冲,营长牺牲,团长装上刺刀冲出战壕。

 

       小小的罗店,中国军队伤亡数万人,而日军也伤亡万人。


死守罗店阵地的中国军队

 

       而像宝山、罗店这样的惨烈战斗景象,在“淞沪会战”的中期,每天都上演在大场、杨行、刘行、吴淞、川沙、蕴藻浜等各个中国军队的战场。当拥有巨大装备和战斗素质优势的日军扑上来的时候,支撑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死守不退的,就是一颗保家卫国的决心。


10月27日,在88师撤退的情况下,谢晋元奉命率400人孤军死守四行仓库,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形象(参看延伸阅读【二】)

 

4. 不投降

 

       1937年11月11日,俞鸿钧脸色凝重。俞鸿钧,上海市市长。他做市长的时候,40岁都不到,可见他的能力确实非同一般。但在战争时期,他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这一天,俞鸿钧是奉命告诉上海市民一个不幸的消息的——中国军队已经全部撤离上海市区。历尽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了。上海陷落了。


日军进占上海

 

      俞鸿钧的使命,是宣读一份《告上海市民书》,内容包括:


……以酷爱和平之民族,被迫与黩武之强敌抗战,所持者唯此坚忍不拔之志愿,称意敏果之行为,但使尺寸土地之进出,胥有代价可言,则目前之小胜小负,胥无与于最后得失之衡量,此长期抗战之精神意义,所以必须洞彻了解,无所用其彷徨顾瞻也……

 

       其实,11月1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发表的《告上海同胞书》的开头,说得更直白一些:“亲爱的上海同胞们:我军这次撤退,是战略上有计划的撤退,绝不是战争的失败,而且真正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从这时候才开始!”


俞鸿钧

 

      当然,在日本军部大本营看来,这只不过是失败者的一种体面的说辞而已。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放到了离上海只有300多公里的南京——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和柳川平助的第十军,都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不断地发出“请战”的诉求。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日本人未必不知道中国人想借“淞沪会战”将他们引入“由东向西”的攻击线路中,而是他们不在乎:上海一战,虽然大日本帝国的皇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变成了“三个月打进上海”,但毕竟也歼灭了蒋介石的大量精英部队。

 

       等到再打下南京,他们只要坐着等中国人来投降就可以了。然而,一个星期后的11月20日,中国国民政府发布的一条声明,却彻底震惊了日本人。在这一天,中国政府宣布:首都从南京迁往重庆。

 

       南京战役还没打响,中国人已经宣布迁都了。这背后透露出的只有一个信息:在历经三个月炼狱般的“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人只得到了中国人斩钉截铁的三个字答复:“不投降!”如果一定要扩充一下,那就是五个字:“坚决不投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淞沪会战”都堪称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最惨烈的会战之一。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中日双方在上海先后投入了总计100万兵力。蒋介石确实拿出了他能拿出的所有底牌,先后投入100多个师共70万国军精锐,最后自报伤亡30万(其中10万伤亡于撤退途中)。而日军也被迫前后投入8个师团2个旅团以及多个联队接近30万兵力,最终自报伤亡4万(有统计数据最终为7万)。

 

在淞沪战场这座血与肉的大熔炉里,日本人不得不认识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他们之前认知的“支那”——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依旧是那个只要有几艘炮舰在大沽口露一下面就会投降谈判的国家。

 

而在世界各国眼中,中国人也因为在淞沪战场上的表现,改变了他们原先的认知。


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卡尔逊曾说过:淞沪战役已足证明两点:“第一,中国已下决心为她的独立而战,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的能力;第二,日本的军队在日俄战争中,被世人视为可怕的军队,经中国一打,降到了第三等的地位。”

 

当然,日本和列强可能忽略的一点是,“淞沪会战”其实真正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国民党政府一改“七七事变”之后的犹豫和彷徨,正式认定将和日本全面开战。这场战争不仅仅促成了地方军阀和国民党中央政府军站在了一条战壕,更加快了当时中国两个政党的一致对外:“淞沪会战”开战后9天,蒋介石就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0月2日,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

 

但是,“淞沪会战”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当时的我们,更清楚地审视了自己。危亡之际,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妥协或屈服,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会挺起胸膛,坚决抵抗。

 

哪怕战斗到最后一刻,用身躯,用鲜血。(本文有删节)

编辑:小皮



本文来源:馒头说(id:mantoutalk)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